【第73期 百源美丽一线】黄永基:也许是因为害怕失败

2023-04-04

文/陈麒凌 摄影/张海明 


    

人物档案:黄永基,男,1991年出生,广东阳东人,纳丽德设计开发部主管,2016年5月入职,分别获得2016年明日之星,2017年、2019年、2020年、2021年员工之星,2021年获五年奖。


 反采意识第一人

黄永基是第一个有反采意识的人,在我十五年里采访过的百源人中。

他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写下了可能会问到的问题,并且极有条理地分出五个部分,尖子生的学生时代,大学毕业后的职场历程,遇到的工作领导,在百源难忘的经历、还有关于朋友家人爱好的其他。如果将这些信息输入chatgpt,应该会自动生成一篇完美的采访稿。
他带着自己的保温杯,却悄悄地放在椅子边,很低调的姿态,隔一段时间需要喝水的时候,也是动作细微不影响访谈进行的,三个多小时候的谈话里,他不接电话甚至不望一眼手机,离开的时候把每一张椅子归整到原处。对了还有,他刚进来的时候双手递给我一张名片,虽然已经升任主管,但名片上的职务还是朴素的产品经理,他好像更习惯这个身份。
总裁梁兵说黄永基专业、认真,总监何高放说他工作能力好,敬业度强,由此可知这些高评价来自何处,一个优秀的年轻人会在每一个细节上显露出他的办事风格,而黄永基却谦逊地表示,自己所谓的能力只不过是凡事习惯事先准备一下。
有备而来是黄永基从小到大的习惯,大到求学期间竞选成为学习部部长、院书记助理(30选2竞争激烈)为将来就业积累人际沟通经验,小到一次出行要带上自己的拖鞋,和朋友出游买些零食包点以备有人途中需要,如果同行有女生,他还会悄悄准备一副冰袖。何高放回忆起有次和梁总去广西出差,黄永基也一起随行,整个行程无论巨细都是他规划安排好的,让同行伙伴感觉良好。
在家里他也是这样,如果有什么亲戚要来家里吃饭,黄永基会事先向父母询问应该怎么称呼,聊些什么话题。梁兵和何高放都很赞赏黄永基的情商和人际关系能力,与其说这是一种能力,不如更贴切地说是一种关切的善意,因为懂得尊重交集的人。黄永基说自己喜欢处在熟悉的领域、环境和人群中,在那里会感觉亲切而放松,想必他有备而去的细心和关心也是为了让别人有同样的感觉,所以何高放会念念不忘地说,和基仔的广西之行“是出差这么久最舒服的一次”。
其实凡事有备并不是件轻松的事,这要求人的大脑时刻处于警备状态,黄永基承认自己很少有不思考的时候,但好像只有最大限度的准备、让事情处于自己的掌控之中才能让他安心。于是这样的行为方式形成了一个有趣的模式,他人的舒适感来自于黄永基的紧张感,而黄永基的紧张感正是他自己的安全感。
只是生活并不总是会按计划出牌(就像陈老师也不总是会按你的笔记本提问),2022 年10月北京市场推广会那次,因为团队的伙伴们都阳了,黄永基只能临时一个人上场,工作中像这样来不及准备就要当救火队长的突发事情还真不少,屡次打破了他的秩序感、安全感并且挑战临场应变能力,不过还好,计划控的黄永基早在少年的时候就训练出灵活的适应力,秘笈来自于父亲送给他一本书。

1996年的方与圆
    中考之后那年暑假的某个晚上,父亲和黄永基聊天之后,把一本《方与圆》送给了他。父亲常年在外工作,但是和黄永基的感情很好,选择在这个时候送书,应该是觉得儿子就要长大了,可以让他懂得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了。
    这本边角已经有了磨损和褪色的《方与圆》显然被翻阅过很多次,是1996年的版本,扉页上写着2002年3月17日购于深圳。父亲是手艺人,但是热爱阅读,这本书里多处有批注和感想,而且写的感性又有文采,黄永基说,其实生活中父亲是个比较沉默的人。



 15岁应该是个有点叛逆的年龄,但是黄永基很爱惜地接受了父亲的馈赠,他把书带到学校,那时阳东一中晚修后会有一个半小时左右的自由阅读时间,黄永基就在这段时间看完了《方与圆》,而且还看了三遍。
如果说阅读快感,肯定比不上他最爱的仙侠小说,也谈不上特别经典深刻,黄永基自己就调侃书“有点鸡汤”,但是这本书从父亲手上来到自己手上,从深圳跟着父亲到过那些工作过的地方,带回新洲家里,传给自己,就有了不同的意义。那男孩在宿舍的灯下翻动书页的时候,看到父亲的笔迹,心里也不时会有温暖和触动吧,那是一个心照不宣的约定,属于父与子的。
黄永基一直随身带着这本书,虽然很多内容都忘了,但记住了最重要的一点,做人要像铜钱一样,外圆内方。
圆的那面,他学会的是适应和变通,当形势需要的时候不过分我执,而是迅速地顺应工作和调整自己。譬如他有时也会吐糟工作起来没有下班的时候,吐糟突然多了的临时性工作,有时候想干脆躺平算了,但十分钟后他还是支棱起来回到岗位。梁兵给了他一个高度概况的词,隐忍,并解释说这表明他情商高。何高放则说黄永基刚来的时候在市场部工作,后来因改革需要调到设计部,开始的时候不太愿意,但是去了之后适应能力很强,很快就和同事们融洽相处了。
上文说过,黄永基喜欢处在熟悉的领域、环境和人群中,外界看到的适应力也许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既然不得不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和人群,这小子能做的只有一件事,那就是尽可能快地把这陌生的环境和人群变成自己熟悉的,这样他的安全感不就回来了吗。
圆的对面是方,顺畅的对面是棱角,变通的对面是执拗。
黄永基方的那面,棱角的那面,是真执拗。
他五年不换锁屏图片,十年不换微信签名,十六年不变读小说的爱好。
从人人打游戏到玩小视频的时代,黄永基一直沉醉在读小说的爱好里,初中时代他读《诛仙》,现在他读《盗墓笔记》,只有在读小说的时候,黄永基时刻在理性思考的大脑才会天马行空片刻,跟随男主或在仙侠的世界里大战正魔,拯救世间百姓,或穿越茫茫雪山,闯入地宫墓室发掘金银财宝。
他考驾照,科目2考了三次,科目3考了两次,时间跨度差不多八个月,那是2016年,当时黄永基大学毕业出来在广州干销售,每次回阳江考试耗时费力。其实那时是有捷径可走的,身边不乏或明或暗的潜规则提示多少钱包过。可是他就是杠上了,不想就这么和某种风气妥协,宁愿一遍一遍自己考出来。为了抗争到底,他甚至辞掉了广州的工作回了阳江,一边考试一边找工。现在看来,黄永基会嘲笑自己的抗议多么渺小,可如果时间重来他还是会这样执拗到底,因为妥协是一种失败,而失败,是他最害怕的东西。

所谓失败是个啥
黄永基把自己最喜欢的照片设置在微信头像和手机锁屏上。
照片拍于2018年,那年他担任产品经理的圣火30项目获得了红点奖,获得赴德差旅的机会,那是黄永基第一次出国,也是第一次看到雪。

照片的背景是科隆大教堂和普鲁士皇帝骑马的青铜像,远古恢弘的历史此刻都成了远景,宽阔干净的柏油路上,黄永基奔跑而来,他侧身拎着背包,一抹阳光照亮了半边脸,而脸上的笑容无比欢乐。据说那天的照片拍了无数张,都不满意,只有这张无意识偷拍的反而成了最好的,因为这一瞬的黄永基是自然的状态,很放松,所以你看,最好看的时候可能就在毫无预备的时候。


拍照片的是被黄永基昵称为标哥的陈华标,在德国的二十多天里,两人相依为命,同甘共苦,一起在高速路上感受过200公里的时速,也一起因为语言不通在饭店点错了菜。陈华标像大哥也像导师,是他看着黄永基从入门到成长。当时部门六七个年轻人组建了“纳司机俱乐部——一个正经的俱乐部”,常在紧张的工作之后一起嘻嘻哈哈去吃夜宵,好像家人一样。纳司机们都不喝酒,于是玩骰子的时候只喝高钙牛奶和可乐,有人输了要连续喝牛奶喝到吐,那真是段难忘的日子,快乐工作,也快乐生活。


或许这才是黄永基向往的状态,梁兵说他情商高,未来一定大有作为,其实他并没有太大的野心,他所有的努力不过是因为害怕失败,正如黄永基在锁屏照片上写下的那句话,每次开机的时候都能看到的一句话——
因为害怕失败,你拒绝了一切的开始。
要反着读才能读出的意思是,所以你不能拒绝一切的开始,否则你就是害怕失败。
所以很多时候硬壳下的那个黄永基可能在胆怯着、担忧着、犹豫着,可是当头的这句话像一个喝令,勇敢起来,冲上去!
一个内向的孩子最害怕的是和人打交道,可是他偏偏逆向而行,去麦当劳真功夫打工,去新生宿舍推销牙刷和拖鞋,穿上笨重的公仔服去街头派传单,去参加竞选学习部长的演讲,去参加学院书记助理的面试,一轮轮地回答问题,乃至于大学毕业的第一份工作选择了智能家居销售——你越害怕什么,你就越要去面对和经历它。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黄永基,他的自信与自如并非原来如此,那是在内里、在人后无数次决定和战斗之后呈现的样子。
内向的孩子从来没有逃避。
而所谓失败,黄永基害怕的失败究竟是啥呢,有没有可能那是一种在想象中过度发酵的东西,而实际上并非那么庞大。
譬如大四那年,他喜欢一个女孩,用自己打工攒下的钱送给她一部2000块的智能手机,却因迟迟未表白而失之交臂,那是失败吗?未必,那只是缘浅,也许最好的人还没到来。


譬如市场部的年度会议,他第一次上去讲话,紧张得声音在颤抖,感觉太失败了。即使是入职七年了,在这样的会议上他还是会紧张,还会在前一晚睡不好,声音还是会有一点抖——略可欣慰的是现在不会抖很久,可他觉得还是有失败感,没有把自己要说的东西表达出来。
可是在场的观众会这样认为吗?
黄永基怔了一下,他从来没问过台下的人。
于是立了个flag,三月底的会议上他将停止内耗,现场问一下听众,自己哪里讲得不够好,还可以怎样会更好(如果他忘了问,现场的观众们记得提醒一下)。
虽然我们永远在追求完美,但也无需为自己的不完美而感到羞愧。也许chatgpt会自动生成一篇完美的采访稿,可完美的人都是相似的,相似的可敬,相似的遥远与——相似的乏味,
不必完美,只要真实,真实的就是可爱的。

嗯,基仔是可爱的。


评论列表
发表评论

匿名评论